宏观环境:骤热骤冷 阴晴难定
由于去年国家四万亿计划的实施,从2008年下半年实施的主要以放宽流动性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部分显效,在全球经济剧烈动荡的时间段内,国内经济保持相对的稳定,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实现V型的反转,从这角度看,去年的宏观调控是卓有成效的。
而大量输入经济循环的货币流动性也带来了部分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通胀预期高企,各类大宗商品价格直线上涨,导致企业只能推高产品价格,这样的恶性循环加大政策调控的难度,另一方面,以房价股价为代表的非实体经济的火热吸引大量富余资金流入这些领域,造成局部行业和领域的热钱泛滥,影响民生。
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央果断决策,在4月17日推出“新国十条”,意图通过控制房价来稳定经济,抑制过热,反观这一个多月的调控历程,其中诸多政策恰恰反映出宏观管理层的矛盾,既想调控过热的经济又怕造成硬着陆,所以在某些调控政策实施执行过程中,总有“雷声大,雨点小”之忧,这也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
随着国内房地产调控逐步深入和国外欧债危机影响扩散,此前对于经济前景一致看好的国内各界开始出现了分歧。乐观者认为国内调控和国际动荡不足以动摇经济向好态势,而谨慎者则强调需对可能出现的二次探底保持警惕。由此反映在实体经济上,特别是反映实体经济未来走势的大宗商品价格上就是高位滞胀后,随后震荡下行,寻求新的平衡。
日前,温家宝总理在天津调研期间,对宏观调控表述又有新提法,明确指出“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既形成调控整体合力,又要防止多项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透露出当前宏观调控的温和转向的趋势。政策面不断发出的信号显示,宏观调控已经从前期的“红灯区”,将进入缓慢转向的“黄灯区”,维稳的倾向再次出现。
与此同时,外围经济也因为希腊债务危机的蔓延,已经显露出陷入二次探底的苗头,欧美股市、大宗商品市场也进入大幅调整阶段,欧盟不得不紧急推出7500亿欧元的救市方案。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再次面临严峻考验。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层对前期出台的系列调控政策肯定会新的认识和考量,如果对当前的宏观形势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会对目前所面对的宏观环境有错误的理解,就此作出的错误的市场方向判断。